六四

 

今年是「六四」事件二十週年,藉此機會一齊認識「六四」事件。有人認為「六四」事件誰是誰非已十分清楚;有人認為大家對「六四」的史實了解不多不應下定論。我們搜集了不同的論點讓同學初步了解「六四」。

 

我們先觀看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製作的《「六四」是怎樣一回事》:http://www.hkptu.org/8964/ptu-64t2-2.wmv

    教協的立場鮮明,堅決支援愛國民主運動,支持學生爭取民主,認為當年下令軍隊射殺學生、血腥鎮壓學生民主運動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要對「六四」負責。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每年六月初的第一個星期日都組織遊行,要求平反八九民運,釋放被捕民運人士,亦在六四晚上舉行燭光悼念集會,以紀念六四死難者。教協前會長司徒華曾擔任「支聯會」首任主席。

支聯會網頁http://www.alliance.org.hk/

 

    「支聯會」的立場鮮明,但我們也可看看另一些關於「六四」的立場,思考不同角度的說法才判斷誰是誰非。

 

1.    當年的事,資料不全,不能按當時的「情緒化資料」作為評價六四的準則。

    許多人對六四事件的看法在九十年代前後,截然不同。他們在事件發生之時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同情學生及反對中國政府的處理手法。但到一九九二年蘇聯解體,全國陷入大混亂,繼而人民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幾至民不聊生的境地。俄國總統葉利欽每次外訪西方國家,幾乎向西方世界乞求援助,繼而車臣爆發內戰。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連串內戰,死傷無數,到目前局勢仍未穩定。眼看如此國際形勢,才聯想到若然天安門事件不解決,中國被拖垮,形勢將極為險峻,也因而開始領會到中國政府當時何以要採取如此果斷的處理手法。

資料來源:周全浩:〈「薪火相傳」乃小題大做 漣漪難阻歷史長河向前〉,《大公報》,2001621

    一諤(港大學生會會長):(坦克車過人相片)同一條屍體有人說是解放軍,同一條屍體有人說是平民,究竟那條屍體是解放軍還是平民,我們不知道,我們應透過討論看看哪一方較有理據。

    曲同學(廣東省學生):民主牆上有一幅相是有人躺在地上,旁邊有單車,就說這是tank(坦克車)壓過死人的畫面,我想問,為何這個tank 壓完之後有人樣呢?那些單車還是單車的樣子?

資料來源:《明報》,200948

2.    公平討論,容許相反意見存在,並對主流說法質疑。

    在一件事還沒有得到公認的結論之前,大家進行不同觀點的討論,完全正常;即使已有公認的結論,也可以進行討論,公認的結論可能被推翻,伽利略、哥白尼、牛頓就是這樣帶領科學進步的。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月刊》,20096月號,頁47

3.    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國勢不斷強大,為何還在六四的問題上如此執著?

    從歷史的長河看,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國力大增,人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只要穩住大局,循此路發展下去,人民的生活必更豐足,內陸的貧困亦可改善。「天安門事件」只是長河中的泛起的一陣漣漪,香港一些人要求什麼「薪火相傳」,乃是小題大做,而且正中外國反華勢力下懷,藉此製造麻煩,干擾中國的發展,港人應從宏觀角度認清事件的實質意義。

資料來源:周全浩:〈「薪火相傳」乃小題大做 漣漪難阻歷史長河向前〉,《大公報》,2001621

吳靄儀:

今日你可否清楚告訴市民知道,你是否支持平反六四呢?

曾蔭權:

香港人對六四的感受及看法,我是明白的。但事件發生了到現時已經很多年了。其間,國家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的成就,亦為香港帶來經濟的繁榮。我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會作出客觀的評價,這是我的看法。

資料來源:《明報》,2009515

4.    當年不去鎮壓,就沒有今天的發展。

    本年3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政協發言人趙啟正被「美國之音」記者問及「六四」的問題時,回應事件「早已定性」,重申「必須全力維護大局穩定,才能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趙啟正回應說,「中國改革開放30 年來的實踐和取得的進展告訴我們,改革發展必須在社會穩定的條件下才能順利進行。恐怕這也不僅是中國的經驗,我們觀察實踐(表明)那些動亂很多的地方,沒有一個經濟能夠順利發展。」

資料來源:《明報》,2009315

5.    學生背後有黑手,令事件惡化和變質。官方必須採取果斷的手段,才能穩定局勢。

    很明顯,「六四事件」是在外國勢力插手下,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一次事件。運動初期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反腐敗要求值得肯定,但到了後期由於外國勢力插手事件已變質,已出現「打倒中國政府」及針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危險傾向。

資料來源:《大公報》,199961

    開始時學生們上街遊行是表達反腐敗,要求民主改革,動機是好的,是有愛國熱情的;只是後來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了,運動的性質變為要「某某人下臺」,要推翻政府,要改朝換代。

資料來源:《大公報》,199965

    中央政府可能在鎮壓上有問題,但其實可理性解決:「為何(最終)不可以理性方法解決呢?就是關乎班學生領袖,究竟他們是否存有私心?究竟他們是否有其他勢力的影響下,令到他們作出一個不應該有的決定呢?」

資料來源:《明報》,200948

6.    背景複雜,幕後權力鬥爭,不宜輕信介入。

    學運演變成為當時中共黨內權力鬥爭的棋子,黨內兩派都高估了學運的殺傷力,而學運旗手也高估了自己,雙方不但僵持不下,還層層加碼,升高對峙,結果引發慘劇。我們身在香港,對內地政治鬥爭所知甚少,而媒體的報道,又不能盡信,整件事件有何內情、誰是誰非,目前在未能掌握全部事實以前,實在難下判斷,因而現階段難言平反。但歷史一定會還事件一個公道,學生的血不會白流。

資料來源:陳茂波〈支持「毋忘六四」 現階段難言平反〉,《明報》:2009529

7.    學生激進,群眾失控,才逼使官方使用武力。

    天安門廣場上那些學生領袖,都是沒有權力基礎的,更沒有經過民主程序選舉產生。誰越煽情,越激進,誰就能獲得權力。在政府發佈戒嚴令後,他們反對撤離天安門,發起絕食行動他們佔領天安門廣場達三個多星期,逼使政府將歡迎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來訪的盛大儀式取消;軍隊幾次嘗試進入天安門清場,均被迫撤退。在戒嚴令無法執行的情況下,衝突升級,事態失控,有暴徒火燒軍車,打死軍警後燒屍懸掛示眾,全國一些大城市也出現暴徒火燒商場等動亂跡象。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被迫採取措施。這是當局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穩定局勢而逼不得已採取的解決辦法。

資料來源:《大公報》,199965

8.    不該說「六四」屠城、屠殺

    已故民建聯主席馬力曾說: 「不應該說共產黨屠殺、屠城,當年大家都查查。但如果是屠城,柴玲(六四學運領袖)怎能在六四凌晨平安離開?她是有心挑起暴動的,(如果屠城)呢條友第一個便被殺了!侯德健、封從德等人怎能慢慢離開?如果是屠城,4000 名學生全都死光了!」

    將「六四」說成是「屠城」與事實不符。他質疑當日,天安門曾否發生燒屍、坦克車輾過學生的事件。「要燒一條至少要1000(熱力),如果可以就在天安門燒,那焚化爐便不用排長龍了指着一攤嘢就說是(學生)被坦克車輾過,那不如找一隻豬,用坦克車輾過,看看是否會變成肉餅?」馬力批評,現時不少教師把六四形容為「屠城」、血流成河,是不負責任的說話,擔心對學生造成影響。

資料來源:《明報》,2007516

9.    「六四」難以平反

    曾鈺成表示:「六四最後負責人係邊?邊落命令要軍隊入城?邊可以有權落命令開槍?呢個人叫鄧小平,鄧小平係今日中國人民領袖抑或人民敵人?係改革開放總工程師,係一國兩制設計者。同樣,鄧小平思想,鄧小平理論亦都仲放係中國而家行緊最根本一個理論基礎,如果你所謂叫做平反而唔鄧小平先生,平唔平到呢?如果你要地步呢?」

資料來源:信報》,2009428

想一想

1.     你認為誰要為六四這悲劇負上更大的責任?中國政府還是當時的學生呢?為什麼?

2.     為什麼各人對六四的看法可以如此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