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譯名趣談

 

       各位同學,你們懂得這些譯名嗎?

 

1.       貝克漢

 

2.       尤文圖斯

 

3.       拉齊奧

 

4.       格森

 

5.       阿森納

 

6.       切爾西

 

7.       吉格斯

 

一國三譯

所謂「國三譯」,是指大陸、香港和台灣在翻譯外國詞語特別是人名時出現的三種不同譯法。如果不了解「國三譯」,往往遭遇不少雞同鴨講的窘境。

國三譯」的現象,以政治人物譯名為例:Margaret Thatcher大陸譯為撒切爾夫人,台灣叫契爾夫人,香港叫戴卓爾夫人;Ronald Reagan大陸譯里根,台灣叫雷根,香港譯列根Bill Clinton大陸譯克林頓,台灣叫柯林頓,香港兩個譯名都用;George Bush大陸譯布什,台灣叫布希,香港叫做布。克林頓夫人Hillary Clinton,大陸譯為「希拉里」,看不出是男人還是女人,香港和台灣覺得人家好歹是個女人,所以就分別翻譯為「希拉莉」和「希拉」。筆者覺得,台灣譯為「希拉」似乎有點花季少女的意味,畢竟人家現在比丈夫還風光,是堂堂國務卿,香港譯為「希拉莉」似乎更貼切。

國三譯」既折射兩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滲透中取長補短,這是兩岸三地文化互動的一個現象。

 

節錄:楊志強,〈「一國三譯」折射兩岸三地文化〉,《文匯報》,200983

 

維珍尼亞與弗吉尼亞

  以前港譯Virginia為「維珍尼亞」,現在外電翻譯與內地統一,都叫做「弗吉尼亞」了。其實以普通話讀「維珍尼亞」更似原來的英語。「維珍」用「弗吉」沒有什麼道理。「維珍」勝過「弗吉」,也因為Virginia 是女性名字。

 

節錄:《明報》,2007424

  維珍尼亞州,叫得好好的,特區時代,要「政治正確」,繼續「維珍尼亞」下去,華文傳媒的文人,大概怕「祖國」會生氣,一起向北看,「統一」為「吉尼亞州」。維珍航空公司,不知會不會改為「吉航空公司」。簡稱「航」。

  維珍航空公司,一旦變成「航」,中文譯名如果呈送倫敦總部,讓英國老闆李察布蘭遜審批,布蘭遜一聽,一定會皺眉頭。

  維珍尼亞,是多麼富泰的名字,變成了「吉尼亞州」,就像把中國(China)譯為支那,有一種在森林跟一頭狒狒的紅屁股打了一個照面的驚感。愛國是不必愛得這樣可憐的。

  每一次去歐洲,經倫敦,我都乘服務優秀的維珍,請維珍的香港總經理,守住這條防線

 

節錄:陶傑,〈弗吉風暴〉,《蘋果日報》,2007424

 

  「弗吉尼亞」,是內地普通話的譯名。如用香港廣東話來讀,又「弗」又「吉」,簡直是佶屈聱牙,難以順暢讀出。相反,如果用廣東話來譯,便是「維珍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有處女意思,用「維珍」譯之,既有女性意味,用廣東話讀出,又順暢又有音節美。可是回歸十年,香港在新聞報道上逐漸和內地譯名統一口徑。漸漸失去了譯名上的主導權。老實說,內地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比台灣所譯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字的美感猶有不如,為甚麼要跟從?

  有說,是為了方便兩岸三地新聞從業員和讀者,香港和內地才要統一譯名。我並不認同。我們把譯名和內地統一口徑,內地政府會鼓勵同胞多看我們報道的新聞嗎?當然不會。我們香港和內地譯名不同,會增加我們溝通的困難嗎?當然不會!事實上,我們有些譯名也不跟從內地,如香港譯美國總統為「布殊」,內地譯作「布什」,台灣叫「布希」,難到我們會看不明對方的報紙報道?

  我不反對統一譯名,但準則是優勝劣敗,不是一定內地如此,香港必如此。如果譯名和我們香港約定俗成的發音大相違背、別處譯名比我們水準差的話,為甚麼一定要跟從?舉一個例,Sherlock Holmes「福爾摩斯」這個膾炙人口譯名,是普通話譯出來的嗎?不是。是廣東話譯出來的嗎?也不是。「福爾摩斯」是福建話譯出來的,翻譯者是林妤。他是閩人,自然用閩語譯名。這個深入民心的譯名,如要用普通話譯,Holmes可能是大偵探「霍姆茲」,廣東話會譯「空母斯」,相比之下,「福爾摩斯」是否音形俱佳

 

節錄:《星島日報》,2007420日。

 

“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與夫妻肺片

是「燒紅了的獅子的頭」(red burned lion head)還是「用醬油燉爛了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 sauce),那一種譯名較符合外國人需求及兼顧中國文化內涵?

北京「中文功能表英文譯法」前天出爐,但引發議論紛紛。有人說統一、規範的菜名翻譯是奧運會期間城市形象提升的標誌,也有人說中國飲食的文化特色在這樣的翻譯中被「翻沒了」。

這本由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旅遊局聯合編撰的小冊子,訂出中國常見的2000多種菜品、主食、小吃、甜點名稱的英文翻譯。

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遊客曾一度為如何破譯如「素食主義的鴨子」(vegetarian duck素鴨)和「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夫妻肺片)這類的菜名而傷透腦筋。這本手冊將這兩道菜的譯名分別是「乾豆腐」(dried Tofu)和「泡在辣椒醬的牛肉和牛內臟」(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雖然包括大多數中國菜名的翻譯,但手冊回避爭議較大的童子雞(經常被譯為沒有性生活的雞[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這類菜名翻譯。

但也有人認為,太過直白的菜名翻譯沒有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教師鄭保國表示,每一道中國菜背後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韻味,如貴妃雞、麻婆豆腐等,如果完全直譯並不能說清楚菜品的歷史和典故。

專欄作家周黎明也認為,統一功能表英譯的做法是一把雙劍,因為將滑稽可笑的錯誤譯法剔除的同時,許多菜名的文化內涵也在翻譯的過程中消失。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2008620日。

 

 

圖片來源:《明報》,2008618

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京城,作為國際語言的英文之運用尤其重要。但內地中菜的英文譯名一向為人垢病,很多名字看了啼笑皆非,如「童子雞」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沒有性生活的雞)」。

當局有見及此,特意推出《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小冊子,發放給北京市三星級以上酒店和餐廳使用。

2700款多「混合」翻譯小冊子中,共收錄了二千七百多各類菜式的譯名,當中包括中西餐、小吃,麵包、甜點、酒類等。小冊子上的譯名,多以「做法+原料+味道」去譯,如「咕嚕肉」譯成「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但遇一些無法直譯的菜式,如「佛跳牆」即只能以漢語拼音取代。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2008731

 

答案:

內地譯名

 

香港譯名

貝克漢

 

碧咸

尤文圖斯

 

祖雲達

拉齊奧

 

拉素

格森

 

費格遜

阿森納

 

阿仙奴

切爾西

 

車路士

吉格斯

 

傑斯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