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東江水,香港便無法生存?

「雙非」學童、水貨客等中港矛盾纏擾本港多時,早前有廣東政協港區委員批評,港人是妒忌內地人富有,刁難內地人在港消費,又揚言「如果無共產黨、無中國,你連水都無得飲」。究竟缺了東江水,香港是否就無法生存呢?

 

東江源頭位置

 

  在不同論述中,香港被說成缺了東江水,便無法生存。然而,香港擁有四項曾經領先世界的供水工程,包括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分別於19681978年建成,為世界最早的大型海灣水庫,兩者以水道連結為一「綜合供水系統」,佔香港總存量86%)、樂安排海水化淡廠(1975年投產,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化淡廠),及位處廣東的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完工,是世界其中一項最早的跨流域供水工程)。與新加坡相比,香港比他們早了30年已建成自主的供水體系,而新加坡終於在2010年已能自主供水,不再需要馬來西亞的供水。那麼,香港缺了東江水,真的不行嗎?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香港境內東深供水工程輸水管

 

  當然不。實情是,自1959年開始,香港就供水這個議題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中港(英)之間就供水香港開展了政治角力。

 

  供水問題上,中港之間本來河水井水,各不相干。在殖民地早期,香港開始獨力為其供水籌謀,而中港(英)就香港供水的角力便始於50年代末華南的春旱。由於香港水荒,一些親中人士分別建議香港及廣東政府就廣東輸水香港作協商,而中央政府也支持向港供水。其後,廣東提出深圳水庫可供水香港。在19598月,廣東正式批准興建深圳水庫。

  水庫興建期間,廣東於1960年初向港方提出供水香港的建議,而建議卻讓港府陷於兩難的局面:一、接水供水,香港確實能解香港水荒,然而一旦中方停供、或藉供水作政治宣傳,港府將陷於被動;二、香港居民普遍恐共,他們不願見到香港因輸水而受制於中國。那麼,港府應該接受還是回絕廣東的建議?

 

  種種壓力下,當時的港督柏立基決定引中國水,以解香港短期內的水荒。與此同時,他亦開始為香港籌劃獨立的供水體系,使它將來能不受制於中國。由是,香港派員北上與廣東開展供水談判,雙方並於196011月簽訂協議。談判過程中,港英還採取了一些相應措施,包括:(一)堅持付合理價格購水,把協議定性為商業交易,而非政治合作;(二)協議以「香港當局」,而不以港府名義簽署,以免公眾對之有過多聯想;(三)反對協議書訂明中方將增加供水量,以免香港的農民藉以反對政府收地興建水塘。在供水協定簽訂的同時,船灣淡水湖的工程亦正式施工。

描述: Description: plover_cove_whole

船灣淡水湖 (2010)

 

  1962年,香港再度發生水荒。港府除了派遣油輪到珠江口取水,還要求廣東興建東深工程,使港府能直接從東江引水。中港雙方於1964年簽訂協定之時,港府強調東深工程只為解決香港「中期」用水所需,而柏立基所定的政策仍會繼續執行。因而,香港更積極探討海水化淡的可能,而核能化淡方案也被提出,並經英國國防部及原子能委員會研議。美國出於戰略(擔心香港因依賴中國供水而為其所制)及商業(盯上全球的化淡市場)考慮,也於此時致力推動香港的化淡項目。惟到1965年,因水荒舒緩,化淡項目暫時被擱置。

 

  其後1967年暴動的發生,使英國更明白香港供水不能委與中國。因此,港府再度加強香港供水系統的營建,如加高船灣淡水湖堤壩,以增加其存量,又以更具規模的萬宜水庫工程取代原先計畫的較少規模的白沙灣淡水湖項目。此外,在英首相和相關大臣的介入下,海水化淡廠工程亦正式落實。於是,大型海灣淡水湖、化淡廠這些世界級水務工程,卻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建成。

 

  中方供水香港的工程方面,深圳水庫於195911月開始動工,當局動員了4 萬群眾參與,並以4個月完成主、副壩。東深工程把與深圳之間有分水嶺分隔的東江河水經築成人工運河的石馬河逆流由下游抽回上游,並先後注入雁田及深圳水庫,再經橫越深圳河的水管輸港。工程於1965年初完成,其後幾經擴建,逐步提高輸水能力。東深工程仍未興建之時,後成為其儲水庫的深圳水庫於1960年供水香港。自1965年起,香港便從東江引水。

東深供水工程示意圖

 

  雖然香港由1960年開始由中國引水,但因船灣湖、化淡廠及萬宜水庫相繼建成,香港充其量只能以之為輔。尤其船灣湖落成後,香港已能應付一旦發生的東江水斷供;而至萬宜水庫完工時,香港的總存量為5.86億立方米,加上化淡廠的產量,香港已能滿足往後10年用水所需。這個時候香港的獨立供水體系經已建成。

描述: Description: high_island

萬宜水庫 (2010)

 

  然而,隨著《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訂,香港供水的獨立性卻步向終結。中英早於1979年就香港前途開展磋商,並在1984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前途既定,港府再不必為香港的供水權而謀劃。隨後中國供水逐年增加,1986年中國供水佔香港總用水量首次逾50%,至1991年,比率已近80%

 

東深擴建工程與供香港用水量的關係

首期擴建

1974-1978年,供港水量1.68億立方米/

二期擴建

1981-1987年,供港水量6.2億立方米/

三期擴建

1990-1994年,供水量17.43億立方米/年,其中供港11億立方米/

東深改造工程

2000-2003年,供水量24.23億立方米/年,其中供港11億立方米/

 

 

《中英聯合聲明》

《中英聯合聲明》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於19841219在北京簽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1985527日互換批准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聲明指出香港地區(即香港島、九龍及新界)是中國領土,英國政府將於199771日把香港地區交還中國政府,中國政府於同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描述: Description: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2/Zhao_ziyang_with_Baroness_Thatcher.jp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更重要者,隨著香港對東江水日益依賴,香港水庫的首要功能轉為東江水的儲水庫,化淡廠也於1982年正式停產。港府原在70年代規劃的5個大型水庫,終被放棄。由於香港所建立的獨立供水體系被削弱,東江真正成為了香港的命脈。東深工程把香港連上東江水系,廣東在上游,而香港在下游。有學者指出:「在上游者能以其握有的水資源取得(相對於在下游者的)權力,而在下游者就只能以權力施展而取得更多的水權。」這不正是香港所面對、或將要面對的處境嗎?失去供水權,香港的自主權便更被制約。從這角度去看,東深工程不僅是水利工程,而是中國統一規劃的部分。

 

  總括來說,香港的供水安排表面上應付社會需要的政策,然而背後卻是中港(英)之間的較勁──中方圖透過供水香港而增強其在港的影響力;出於對中國的戒心,港英政府又致力強化香港的獨立供水體系,以繼續握有香港的供水權,維護其對香港的有效管治。現時學術界就供水政治還有很多的討論,如共用水系(hydrological zone)究竟是融合,是衝突,還是霸權?對生態環境的尺度(ecological scale)與社會生態過程(socio-ecological processes)處於一種怎樣的關係?香港的個案正正為以上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啟示。

 

生態系統(ecosystem)與生態尺度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劍橋大學生態學教授田斯利(A.G. Tansley)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人們要研究大自然的變遷,首先要把大它當作是一個整體,並有一把量測大自然的尺。這把尺,是肉眼看不見的,卻存在於大自然中,這把尺稱為「生態尺度」。

   「系統」(System)本來是個物理名詞,是物理學家認識宇宙的切入點。物理學家認為宇宙雖然似乎有永無止盡的變化,有錯縱複雜的現象,但是宇宙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如果按著距離尺度去區分,尺度相似的東西,其特性也較類似。田斯利教授將生態當成一個新的尺度,更精準的量化,就可以比較大自然不同系統之間的差異,這為日後的生態學與生態工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思考問題:

1.   如果1978 年萬宜水庫建成後,香港繼續強化(而非弱化)其供水能力 —— 致力省下、產出、收集、循環再用更多的水,香港真的有必要依靠東江嗎?

2. 東江水輸港,香港的水塘成為了東江水的儲水庫,有否削弱了其本有的集水能力?

 

延伸閱讀:

<自給自足國際趨勢>,明報,2013318

 

參考資料:

李家翹(2011)<缺了東江水,我們就無法生存?>。王淑英、馮應謙、蔡子強合編,《八度空間——社會科學的視角》(80-8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