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公共藝術

相信大家對以上的圖片都不會感到陌生吧!早前熱爆全城的西九文化區戶外充氣雕塑展覽和維港的吹氣黃色巨鴨,總令人想到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再仔細些說,什麼是公共藝術?在深入認識什麼是公共藝術之先,讓我們先大開眼界,欣賞世界各地的公共藝術作品吧!

 

公共藝術作品欣賞

作品名稱:皇冠噴泉(Crown Fountain)

創作者:約.普朗 (西班牙)

置放地點: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

簡介:皇冠噴泉紀錄了一千位芝加哥市民的臉部表情。透過電腦控制LED燈光色彩,以每小時六人的速度變換,配合口部吐水或噴泉瀑布。

 

作品名稱:永遠的夢露 (Forever Marilyn)

創作者:Seward Johnson(美國)

置放地點:美國加州棕櫚泉

簡介:這座重達十五噸、高八米的巨型雕像,以瑪麗蓮夢露的電影片段為構思,以不鏽鋼和鋁材製造。無論是夢露羞澀的表情、裙子的皺褶,連腳趾上的甲油、經典的春光乍畫面,全都一一重現。

 

作品名稱:花卉小狗(Puppy)

創作者:Jeff Koons(美國)

置放地點:西班牙Guggenheim Museum

簡介:花卉小狗重達40噸,高約13米。花卉小狗內藏機關,有一扇門可讓園丁定期走進換上不同季節的花材,而且設有灑水系統,讓它依隨著大自然的時間花開花落。

 

作品名稱:Let's be friends

創作者:Julian Beever(英國)

置放地點:日本東京

簡介:這幅手繪地面3D立體畫是畫家為日本當地一個電視節目 《Unbelievable》 而創作,目的是呼籲日本尊重和欣賞鯨魚的美。

 

作品名稱:《盟》

創作者:丹尼斯.奧本海姆 (美國)

置放地點:沙田婚姻註冊處前方

簡介:《盟》 是兩隻大型訂婚戒指構成的巨型雕塑讓人可從戒指中走過。兩間玻璃屋取代予傳統戒指上的鑽石並鑲嵌於傾側的鋼環之上。站在這些戒指之下某些人可能感受到分離但亦可能有人感受到相遇及結合。《盟》 正希望表現在這兩狀態中的平衡。

 

欣賞過世界各地的公共藝術作品後,不知道大家對公共藝術作品有什麼初步的評語或觀感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公共藝術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吧!

 

公共藝術定義

公共藝術是指以各種媒介創作,且展示於公眾場所或博物館及畫廊以外的藝術品,屬公眾享用。

 

公共藝術由來

公共藝術源起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當時的總統羅斯福特別設立公共事業振興署,通過增加公共項目,增聘低技術工人,幫助國民渡過經濟危機。其中,「聯邦藝術計劃」是一項專門幫助失業藝術家的方案。參與計劃的藝術家為紐約多個的公共建築創作壁畫、繪畫、雕塑和海報等。此項計劃為美國日後的公共藝術發展奠立重要根基。1959年,美國費城首先提出「百分比藝術條例」設置計劃(Percent-for-art Program),規定所有公共建築、政府重大公共工程的建設預算中,必須撥出部份比例經費用於藝術品的陳設。世界各國也起而效尤,開始了一股公共藝術的熱潮。

 

公共藝術特質

公共藝術兼具有「藝術性」與「公眾性」的特質,強調藝術品、場地與觀眾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一種「以公眾為對象,以公共為依歸」的藝術創作。

公共藝術不應單是藝術家個人美學追求和藝術創作風格的放大,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凝聚公眾對該地方的關注,引發他們對某些公共議題進行思考,同時以藝術的介入為社區注入活力。藝術家要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空間特性與條件限制,然後重新思考,才能創作具公共性並配合設置空間的藝術作品。例如設置在醫院的公共藝術,通常期待具有安慰人心、提振精神的效果;設置於交通車站的公共藝術,通常會彰顯車站的區域環境特色,或表現速度相關的議題。

 

公共藝術的分類

公共藝術作品可分為下列兩項:

1.   以表現手法分類:繪畫、書法、攝影、雕塑、工藝等。

2.  以形式劃分:平面或立體藝品、紀念碑、噴水池、戶外家具(涼亭座椅等)、垂吊造型、裝置藝術等。

 

香港公共藝術發展歷史

在香港,最早有意識地藉著在公共空間展示藝術品以傳達訊息的,乃是以「紀念像」的形式在1880年代出現:如現在位於維園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及於動植物公園的英王佐治六像等。

維多利亞女皇銅像

英王佐治六銅像

 

香港初期的紀念碑式「公共藝術」,是英國殖民政府霸權的象徵,用以幫助製造一套特定的價值觀及語言系統,在公共空間以藝術形式,把支持他們的價值觀,滲入民眾生活當中,來自然地維繫一種統治者與民眾間的共識。在回歸前後,中央及本地政府亦很自然及主動地「繼承」為香港書寫歷史之責任,故先後出現回歸鼎、金紫荊、香港回歸紀念碑及香港回歸柱這些「紀念像」。

 

香港回歸寶鼎

置放地點:

大嶼山天壇大佛入口處

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

置放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外

而自1880年代的「紀念像」以來,直至1960年代,遮打花園才出現一些非純粹顯現管治權力的壁畫及雕塑,可惜那批作品並沒附有題目名牌,難以考究作品的製作年份及作者。

 

及後在7080年代,同類型的戶外作品,相繼出現,這些大都是由政府或不同的大型機構及地產商的委約藝術家創作的:九龍公園時雕塑徑、美孚新村的壁畫、古城的銅塑、以及置地擺放在交易廣場外之外國著名藝術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作品。總體而言,這些作品都側重裝飾美化環境。

作品名稱:尖環 ()

創作者:亨利摩爾 (英國)

1985年開始放置於中環交易廣場

 

作品名稱:牛頓的構思 (青銅)

創作者:愛德華多鮑洛齊 (英國)

作品位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雕塑廊

 

而事實上,「公共藝術」(public art)這名詞是在1990年代才在本地開始被應用。例如1994年,園泉香港基督徒藝術家團契發起「藝術在醫院」的計劃,在不同醫院的兒童病房佈置壁畫。另外,1998年,地下鐵路公司亦開始「藝術在車站」計劃,並委約國際著名藝術家為機場快線站製作。

「藝術在醫院」計劃

瑪麗醫院-兒童癌病及血液中心

 

描述: 描述: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Flight-of-Fancy

「藝術在車站」計劃

作品名稱:夢幻之旅

創作者:Larry Kirkland (美國)

設置地點:香港站-市區預辦登機大堂

 

從前,「公共藝術」一般只會稱之為「戶外雕塑」、「戶外藝術」。在官方文件中,最早使用該名詞則是在藝術發展局1995年的五年計劃當中。在這段時期開始,藝術與公眾及公共空間的關係,於本港漸漸受到多一些重視及討論。於2003年,藝術發展局更委約香港大學藝術建築系的許焯權博士對公共藝術作研究,期望為香港的公共藝術規劃一個發展方向。

 

香港公共藝術發展的障礙

1.   社區參與程度不足

本地居民參與公共藝術計劃通常限於鑑賞及教育的層面,即作為藝術作品的觀眾及藝術講座的聽眾。社區群體成員只能在偶然的機遇下當公共藝術活動的義工。社區始終卻未能參與構思及計劃作品與設計的程序。綜觀現在香港的公共藝術,多由空間擁有者設想公眾需要的藝術,再交由少數精英作篩選和創作,這並不是理想的情況。其實在設置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多加知會公眾,擴大公眾諮詢機制,收集更多方面的意見予有關機構參考。

 

2.  參與公共藝術的方法單一

由於資源缺乏和公共空間的使用權,限制了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作為發起公共藝術計劃的角色。因此,本地藝術家製作公共藝術作品,主要的渠道是透過參與政府、公共及私人界別舉辦的公開比賽。

 

3.  單一的表現形式和設置地點

香港現時的公共藝術多限制於長期設置和以傳統藝術形式表現的作品。設置的地點亦多局限於大型商場、政府建築物。然而,佔據較少空間、較動態,如利用聲、光以至多媒體的藝術作品,都非常適合香港的環境。公共藝術設置的地點亦可以嘗試擴展到城市以外的空間,如海岸和郊野公園等。透過這些設置在郊外空間的藝術品,我們可以將公眾帶到城市外,讓他們重新感受大自然,而這些藝術品亦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份,就像郊野公園內的指示牌、電話亭。當公共藝術融入社會,並成為必需品時,它的發展將會是極豐富和有趣。

 

推廣香港公共藝術發展的策略

1.   校內公共藝術

將公共藝術引入校園,這樣不僅有效美化校園環境,更可以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在學校教育內培育公共藝術的價值觀。同時,可以邀請公共藝術策劃人參與個別學校舉辦的活動,透過這些活動達到發展公民道德 (公共) 以及創意 (藝術) 的目的。

 

2.  公共藝術節及獎項

公共藝術可以獨立舉辦或與其他機構 (如藝術館或旅遊發展局) 合辦兩年一次或三年一次的藝術節 (例如與香港藝術雙年展隔年主辦),在各年的不同季節於不同地點舉辦一些配合傳統節日的活動,讓公共藝術活動真正具備香港特色,成為國際盛事。除舉辦藝術節外,主辦者亦可以考慮設立公共藝術的獎勵計劃。

 

3.  積極推廣百分比藝術計劃

有研究顯示,若在新公共建築物、地方、空間、基建或建造工程的整體成本上立法抽取百分比用作購置/裝置藝術品,能為公共藝術提供一個助長投資的環境。

 

思考問題

1.   你如何理解公共藝術,可以列舉出一些例子嗎?

2.  為甚麼我們需要公共藝術?

3.  你對香港的公共藝術有何看法?

 

參考資料

許焯權 (2003)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公共藝術研究。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建築師學會 (2012)藝術高中教材視覺藝術城市公共藝術教師筆記。香港: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04)藝發局通訊第四十一期。藝發局通訊(41)4-28

張嘉莉、羅嘉欣 (2006)香港的公共藝術和公共藝術政策。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論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