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吃點心邊看莎士比亞戲--

來自玫瑰劇場的銅柄鐵叉

 

    本文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藉介紹博物館的古物展示莎士比亞時代英格蘭的日常生活風貌。

(莎士比亞1564-1616

 

今時今日的觀眾看電影、看戲時,總會常備各式各樣的小吃,如朱古力和爆谷。你能想像過去在劇場裡看莎士比亞戲的觀眾吃什麼小吃嗎?

 

過去幾十年,倫敦博物館挖掘了多處伊莉莎白一世時代(1553-1603)的劇場遺址,發現大量玻璃碎片、陶片、水果籽、乾果殼、青口殼,還在瓦礫堆中發現一件尖銳、漂亮的叉子。

 

 

 

陶片與票房

    倫敦考古學博物館的朱利安.鮑什(Julian Bowsher),是挖掘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劇場的先驅,描述了當時看戲的經驗:

來到莎士比亞時代的劇場,經由一座主門進入,向「收費員」繳交1便士(伊莉莎白一世時代,1英鎊 = 240便士,1便士大約可購買一杯啤酒)的入場費,而收費員大概會捧著一個很像豬形撲滿的小錢箱,錢箱表面有亮綠的釉,且開了一道口子供人丟進便士。為它們被帶到後台時就會被打破取錢。取出的錢幣放進後房間裡的一個大錢箱中,而「票房」(box office)一詞肯定就源自這個後房間。

在莎士比亞時的倫敦,公共劇場是一種全新的娛樂,觀眾群鎖定社會各階層。錢箱了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劇場遺址挖出的可辨識陶器的將近五分之一,由此可見這些劇場獲利的程度:這些錢箱在當時普遍的程度,就和今日付款櫃台或信用卡讀卡機一樣,凡是看戲的人都得走過它們身旁。

 

 

 

在玫瑰、環球劇場用來收集入場費的那種十六世紀陶質錢箱

 

劇場當時以新的財務模式營運(營利性劇場模式),莎士比亞本人是環球劇場的股東,有權取得該劇場一定比例的利潤(這是他如此富有的主要原因),劇場打烊時,打破錢箱的聲音,想必令他覺得很美妙。莎士比亞發財後,他投資家鄉的地產,買下當時史特拉福(Stratford)第二大的房子「新地」(New Place)。

 

重建後的環球劇場,位於倫敦的南岸區,1997年開幕。

 

看戲者把錢投入錢箱,走入劇場後,食物-食物的買賣、打開、食用-似乎就構成看戲體驗的大部分。

 

 

 

叉子、與啤酒

    這件叉子外形細長,比我們今日所用的叉子稍長(將近23厘米)且窄上許多,末端突出兩根看來凶狠的尖齒:不難想見當年有某人一邊看戲,一邊悠閒的用它叉起東西吃。但這不是那種看完表演就可丟棄的塑膠餐具:這件叉子用耐久鐵製成,曾有個雅的木柄,木柄末端有個小小的黃銅質球形突出物(圓形裝飾柄),上面刻了首字母AN。這種叉子,即今日所謂的甜食叉(sucket fork)。這是當時非常時髦的餐具,意在長久使用。而它的確存許久,因為這件叉子躺在泰晤士河南岸的玫瑰劇場(The Rose Theatre)遺址數百年。它出土自該劇場頂層樓座內壁遺骸,發現時它置身於瓦礫、泥土之中,周邊有多種棄置的食物、衣鞋殘骸、數件可能是戲台道具的武器。

 

莎士比亞在世時的主要劇場

畫家筆下的玫瑰劇場。玫瑰劇場是倫敦著名的三大劇場之一,位於泰晤士河南岸,1587年建成。

 

    從劇場遺址收集到的樣本裡,植物學家已認出相當多的食材。乾果很普遍,還有許多脫水的和新鮮的水果:葡萄、無花果、接骨木果、李、梨、櫻桃。也有許多有殼水生動物:青口、濱螺、蛾螺,甚至還挖出一隻烏賊。特別是挖出為數非常可觀的殼,而這不足為奇,因為是當時很受歡迎的廉價食物:是在街頭販賣、立即可吃的食品,販賣的「賣姑娘」(oyster-wench),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的英格蘭城市到處可見。吃得用到小刀,因此,每男人隨身攜帶的標準匕首,既是防身武器,也是餐具。

    在劇場裡,吃這些便宜有殼水生動物者全是後座站票觀眾(即低價區觀眾),他們挖出肉吃掉,把殼丟在地上。換句話說,廉價「座位」與廉價食物密切相關。

 

 

 

《味覺》(Gustus),來自大克斯品.德帕塞(Crispijn de Passe the Elder)的《五種知覺》(The Five Sense, 1590~1637)。有殼水生動物為看戲者提供了廉價且預先包裝好的小吃。

 

    劇場內觀眾的飲料,就我們所知,只有啤酒和麥芽酒:環球劇場於一六一三年燒毀時,有人用「瓶裝麥芽酒」撲滅某人著火的臀部。麥芽酒是冒氣泡的瓶裝飲料,而劇場裡常有的抱怨之一,乃是氣泡飲料瓶打開時的噪音,就和今日抱怨包裝袋、包裝紙的窸窣聲一樣。不過,在劇場裡吃東西的其實不只觀眾,觀眾喝著冒氣泡的麥芽酒時,有時台上的演員也在享用豐盛的大餐。

另外,由於沒有空間設置現代那種酒吧或劇場休息室,因此會有人在劇場裡四處走動,販賣可以當場食用的乾果、水果、啤酒、麥芽酒。

喝了這些東西,觀眾會需要解放一下,但誠如利安.鮑什所述,當時的劇場沒有廁所:

我們很齷齪的懷疑,陰暗的角落成為男士小解的地方。有證據顯示女士會隨身帶著某種瓶子。要上大號的話,看戲的人就得到外面某處,有可能到河邊。

後座站票觀眾買蘋果或,或開啤酒,有錢人則大概買符合他們身分的較高檔食物,用他們自己的玻璃杯、餐具。玫瑰劇場出土的那根精緻叉子,就是這類人所落下。它的主人無疑具有國際性的品味,大概擁有某種社會地位。AN.這個首字母是哪姓名的簡稱,我們無從查起,也就不可能知道誰是這根叉子的主人,誰不小心將它遺留在或丟在戲台側邊高價座位附近。但當時在玫瑰劇場演戲的莎士比亞,很有可能知道這個時髦、使用叉子的AN.是何許人。

或許是個貴族、紳士,吃完午餐後來看戲,在劇場中使用他的私人包廂享用甜點,也不無可能。這些特權區,也就是編劇湯瑪斯.海伍德(Thomas Heywood)所謂的「貴族專用區」,似乎往往緊鄰戲台;它們可能有專門的出入口,讓上層人士不必與花便士買後區站票的觀眾擠在一塊進場,也或者是通過位於後台的「化妝室」進入,好讓這些權貴人士能與演員聊天。

這根叉子掉於一五九零年代,在當時,叉子是新奇東西,而對講究實際、較愛用手指拿東西吃的英格蘭人來說,叉子是令人看不順眼的外國新奇玩意。朱利安.什解釋道:

遊記作家湯瑪斯.科里亞特(Thomas Coryate)於一六零八年去義大利,回國時說:「那裡的人用這種被稱作叉子的奇怪東西拿東西吃,那些東西用鐵製成。」他帶了一根叉子回來,因為它而受到無情的嘲笑,每個人都說,「你拿那個好笑的外國東西幹什麼?」

對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晚期的大部分倫敦人來說,在用餐禮儀上,一如在比劍上,義大利人的優雅是可疑的、俗氣的、外來的。因此,在廉價青口殼和濱螺殼旁邊找到一根像這樣的叉子,正有力的說明了莎士比亞戲劇的觀眾涵蓋了三教九流。這些戲的觀眾層很明顯是整個社會。

 

2010710日,在重建後的環球劇場觀賞《亨利四世上篇》(Henry IV, Part 1)的觀眾。在這座劇場,儘管安裝了現代化的設施,但今日的倫敦戲迷仍可體驗到莎士比亞時代的表演氣氛。

 

 

 

總結

考古學家挖出這麼多種食物殘骸(從便宜的蠔殼到精緻的甜食叉子),證明了英國的公共劇場如何大大不同於歐陸大部分以宮廷為基地的劇場。在倫敦,臣和百姓到同一建築看戲。不管是用手指,還是用精美餐具拿東西吃,全體觀眾一起體驗同一戲的喜怒哀樂。

 

參考資料

尼爾.麥葛瑞格 (2014)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 (黃中憲,譯)。台北:網路與書出版。(原著出版於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