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港人對印度一直成見極深,往往只會聯想起銀行金的護衛「阿差」或氣味濃烈的咖喱。但在西方,印度的形象現在已牢牢地與高科技和高增值商業服務掛。

在北美,私人企業、傳媒、學術界乃至華府,正掀起一股印度熱。最近,《商業週刊》、《時代》和《經濟學人》等雜誌,不約而同地組織有關印度崛起的專輯,其熱忱不下於90年代由它們帶頭煽起的中國熱。

 

金磚四國BRICs

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合組其英文起首字母,我們稱之為BRICs,金磚四國。

圖片來源:〈金磚四國 50年內稱雄全球〉,《文匯報》,2005119

美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2003年曾在BRICs共同夢想:通往2050年之路報告中大膽預測,「金磚四國」若能保持穩定經濟發展、外資及貿易持續開放、改善基建、發展教育和維持政治穩定,到2050年,將能成為全球經濟重心,世界政治及經濟形勢將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印度被估計在五到十年後會領先中國,甚至在2015年至2020年之間達到全世界最高的經濟增長率。

高盛關於金磚四國的介紹:http://www2.goldmansachs.com/ideas/global-growth/brics/tour.html

 

商業外判中心

今天在美國致電到主要航空公司訂機票,或向電腦生產商提供的技術支援熱線求助,在另一端接電話的,往往是身處Bangalore 班加羅爾,印度的「矽谷」、操流利印度英語的服務員。各大醫院將X光片等醫療數據電郵給遠在印度的醫生作實時分析,已成潮流。大大小小的金融企業,更開始大量將財務規劃、審核帳目、報稅等高度專業化的工序外判到印度去。現今全球的「商業程序外判(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市場,被印度去了八成以上。

拜印度人所賜,現在的美國等於一天擁有48小時。當美國尚處於夜間,在還是白天的印度,擁有優秀能力的工作者便完成所負責的事務性工作。等印度入夜後,印度員工回家休息,此時迎接早晨來臨的美國人到公司上班,一打開電腦,事務性工作已經完成。

 

資訊科技

除了為西方企業提供支援服務外,印度近年還孕育出一批在軟件開發擁有極高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班加羅爾Bengaluru英國在1831年侵佔班加羅爾後,為了適應英語發音,將地名「英語化」,改成Bangalore2006年當地政府決定改回原名。堪稱印度「矽谷」。目前,班加羅爾的軟體工程師已達到16萬人,可與美國矽谷比肩。僅在班市軟體園區1.5公里的核心區內,就匯集了4.5萬技術人才,單單通用電器公司的研發中心內就有1800名博士從事軟體研發。

80年代末期,班加羅爾開始引起國際軟體與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91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進駐班加羅爾。如今班市已吸引了海內外400多家知名信息技術公司,世界500強中的65家落戶這裡。在班市高科技園區,英特爾、通用、微軟、IBM、甲骨文、德州儀器等100多家跨國大公司摩肩接踵。此外,還有像信息系統公司(INFOSYS)、維普羅(WIPRO)和塔信息諮詢公司(TATA)這樣的印度著名軟體企業,讓人深切感到印度軟體業的雄厚實力。

1991-1992財政年度,班加羅爾的軟體出口僅為150萬美元。而到2003-2004財政年度則猛增至42億美元,13年內增長了200多倍。IT產業能成為帶動印度經濟增長的一股力量,其中一項重要背景便是印度人的英語能力。英語教育是昔日英國殖民統治為印度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從小學到大學皆重視英語的高教育水準,使得印度人的英語能力堪稱亞洲第一。

 

電影寶麗活或譯孟萊Bollywood

大家都知道美國有個「荷里活」Hollywood,卻很少人知道位於南亞的印度,也有個電影的夢工廠--「寶麗活」。據統計,印度每年生產約八百部電影,是荷里活的四倍,北方大城孟買Bombay,孟買,

香港人喻為「印度劉德華」的Shah Rukh Kha接受CNN專訪。

Bollywood之稱源自此字首是電影工業的大本營。印度每天約有超過兩千萬的觀眾踏進電影院,欣賞「寶麗活」。「寶麗活」製作出的電影長度都很長,每部電影至少都得演上兩至三個小時。除了印度本土以外,「寶麗活」的主要市場遍及歐亞非三洲。本田善彥先生表示,鄰近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寮國,甚至中東的阿富汗、以色列及非洲,都看得到印度電影。

 

經濟發展歷程

90年代以前,印度崛起,可謂是天方夜譚。印度各地從機場到公路等基礎建設,爛得令人瞠目結舌。印度那個除了讓私營企業不斷填表、申請這個牌照那個配額外一無是處的低效政府,也是舉世聞名。這些弊病源自印度獨立後由尼Nehr1947年印度獨立後出任總理確立的蘇式計劃經濟。尼魯當年雖沒有將印度變成共產國家,卻將蘇聯盲目將經濟資源向國營重工業集中、任由官僚系統無限膨脹的發展模式搬到印度。

91年印度經歷金融危機,同時蘇共倒台令蘇式計劃經濟喪失一切公信力。這一形勢迫使當時的財政部長,即今天的總理Manmohan Singh採取連串經濟自由化改革以減低外債與財。改革雖然力度有限,但已足夠使印度經濟從停滯邁向彈升,打開了今天GDP年增長78%的局面。

印度總理辛格

外交與政治

在經濟奇蹟以外,印度與日俱增的地緣政治價值,也引起各國關注。印度在50年代曾是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的老大之一,在60年代的中印邊境衝突和中蘇關係惡化後,印度即全面倒向蘇聯,與中國抗衡,也與北邊受美國和中國支持的巴基斯坦對峙。

90年代冷戰結束後,印度擺脫了蘇聯盟友的僵硬身分,外交空間即大幅增加。今天,印度憑巨大經濟潛力、位處歐亞大陸中央的地理優勢,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穩定地實行民主制度的輝煌成績,正成為東西方各國爭相拉攏的對象。中國希望與印度建立互惠經濟合作關係,因此出現了去年溫家寶訪印時的「戰略對話」說。

與國家主席會面2008

與美國總統會面2005

一邊廂,美國和日本等對專制莫測的中國有所顧慮的國家,也積極籠絡民主透明的印度成為他們將來制衡中國的盟友。溫家寶離開印度不久,印度政府即與到訪的小泉和後來的布殊大談與美日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為了拉攏印度,日本積極並成功爭取印度參與去年年底的東亞峰會,並悄悄開始將部分中國投資轉移到印度。布殊政府更不惜受千夫所指,承諾向印度輸出敏感核技術。印度西鄰東非、波斯灣,北有巴基斯坦、阿富汗,美國拉攏印度,當然也有借印度之力牽制激進回教勢力的算盤。畢竟,印度作為民主大國,面對美國在其周邊宣揚民主人權時,也能保持夜半敲門也不驚的磊落心境。印度由此得來的外交戰略彈性,絕非背負六四包袱、一聽到別人談民主論人權即心發毛的中國可比。簡言之,印度正成為一個在美、日、中全球角力中左右逢源的最大得益者。

 

在大陸經濟過熱、硬陸風險日增的當下,我們又能否在印度崛起的大潮流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想一想

1.    印度的強勁經濟增長會否讓香港人不再稱呼印度人「阿差」?

2.    為什麼西方國家多數將生產工序外判到中國,商業程序卻外判到印度呢?

 

參考資料

1.    孔誥烽:落後的印度經濟與民主?〉,《明報》,2006731

2.    〈金磚四國 50年內稱雄全球〉,《文匯報》,2005119

3.    樂暢:〈班加羅爾印象〉,《春潮》,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大使館,2005825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embassy.org.in/chn/ssygd/chunchaochao/t208489.htm

4.    本田善彥主講,李家整理:《2002fnac亞洲世界音樂節講座紀實印度有個孟萊塢》,http://www.treesmusic.com/article/311_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