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民進黨與去中國化

 

陳水扁

現任台灣總統於2000年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擊敗了各個對手,成為台灣有史以來首位非國民黨籍的總統,而且開創了台灣政壇上的新紀元。2004年,他再次擊敗對手,成功連任。

陳水扁在2000年大選前夕,聲稱在上台後不會宣佈台灣獨立,但在他上台執政的過去7年來,海峽兩岸關係並沒有因此而得到緩和,相反卻長期處於緊張敵對狀態。在北京方面的眼中,陳水扁是台灣台獨勢力的領導人物,因此一直拒絕與他展開對話。

陳水扁出身於台灣台南縣農村的一個佃農家庭,經過苦學成才而成為一名執業律師直到從政為止。後來,陳水扁因為參加「美麗島」軍法審判辯護律師團而開始投入反對派陣營。

1979年,一群發行《美麗島》政論雜誌的異見人士在高雄組織遊行。當時台灣實施戒嚴,群眾的戶外集會和遊行受到嚴格禁止。示威遊行造成了戒嚴時期最嚴重的警民衝突。當局後來逮捕主要異見人士,並且依照戒嚴法進行軍法審判。

陳水扁在1994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順利當選。擔任台北市長期間,陳水扁的政治聲望達到另一個高峰。不過他在1998年底的連任競選中敗給了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陳水扁落選後,他的支持者即要求他更上一層樓,出馬競選總統。而陳水扁也不負眾望,擊敗強勁的對手,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民進黨總統

 

民進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目前台灣的執政黨,創立於1986年蔣經國執政的時代。基本上,民進黨是一個靠選舉興起的政黨,該黨幾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曾經參加過台灣的各級選舉。以現任總統陳水扁而言,他就參加過台北市議員,台南縣長,立法委員,台北市長和總統選舉等等。

民進黨的許多重要人士,都曾經被國民黨政府判刑入獄。在戒嚴時期國民黨主張「反攻大陸」時,該黨許多成員就主張,台灣應該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存在,而不應該與中國進行爭奪大陸主權的「反攻大陸」戰爭。

1987年,即該黨成立後一年,其全國黨代表大會就通過: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該黨在1991年並提出了「公民投票建立台灣共和國」的黨綱修正案。這項被稱為台獨黨綱的修正案,在相當程度上確立了民進黨是一個追求台灣獨立的政黨。

因民進黨的黨旗是綠色的,所以被簡稱為「綠」,她的黨員、支持者屬於「綠營」。「綠」在政治上的對手以國民黨為首。因為國民黨的旗幟是藍天白日,所以國民黨被稱為「藍」,她的黨員、支持者就屬於「藍營」了。國民黨

 

去中國化de-sinification與「正名」

一些曾經深受中國或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為了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歷史文化,擺脫中國文化的影子而推行一連串社會運動,這個過程稱為「去中國化」。現今台灣強調發展本土語言和文化,甚至在研究和解讀歷史時,都主要以台灣為本位,這都被視為台灣「去中國化」的動作之

20072月過後的新學期,台灣高中一年級的歷史課本,在人物及事件的用字,都跟他們的學長所學習的有所不同。

在國家與人物稱呼方面,原有「我國」、「本國」、「大陸」等用字,將統一稱為「中國」,以外人身分去看待中國大陸,視大陸為另一個國家;「國父孫中山」中的「國父」二字將被刪去,不再尊稱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為一國之父;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本以形容1911427在廣州發動推翻清朝革命而喪失性命的72 人,這個對革命者表揚的稱呼,亦不會再在台灣高中的教科書中出現。

在歷史事件上, 「武昌起義」原指1911 10 10日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辛亥革命,現在將會改稱「武昌起事」,事件頓然由正義的起兵變成普通的事件。

 

長期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王家英表示,民進黨近期推動的「去中國化、去蔣化」,表面是延續長久以來的本土化政策,但背後所有考量全都是為了打選戰。而將被視為「獨裁者」象徵的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正是要貶低對手國民黨。

早前,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發言人李維一指出,台灣民進黨以一黨之私,推動具台獨意識的正名活動,將對台灣企業和民眾構成嚴重傷害,有關做法亦是不得人心。

 

想一想

1.    有什麼因素正在影響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呢?

思考方向:國際關係、經濟利益、政治環境等。

2.    鄧小平最初提出的「一國兩制」原是為台灣而設計,你認為今天這個制度是否適用於台灣?

思考方向:台灣人是否接受統一?現行香港的「一國兩制」是否成功?

 

延伸閱讀

1.    〈台灣政黨簡介:民進黨〉,BBC CHINESE.com2004811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500000/newsid_3501500/3501582.stm

2.    〈陳水扁:民進黨連任總統〉,BBC CHINESE.com2004820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530000/newsid_3530400/3530493.stm

3.    〈與毛澤東紀念堂並提 陳水扁批緬懷獨裁者 中正堂衝突中易名〉,《明報》,2007520日。

1.    廖宜方,《圖解台灣史》,﹙台北,博士文化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