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面面觀

近日,報章標題圍繞著「資優」、「神童」等字眼,究竟甚麼是「資優」,一般的「資優」學童跟常人有甚麼分別?外國的「資優」教育又是怎樣?

 

十多年前,一個兒童是否屬「資優」需根據智力測試評估的分數(即智商)來決定。智商是由法國 (Alfred Binet1857-1911) 和他的學生所發明,他根據這套測驗的結果,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115之間。最新的研究表明,智商不單是與遺傳因素有關,還與生活環境有關。即智商的高低與遺傳因素和生活環境有關。

 

現代人平均智商在逐漸增加,被稱為林效應,但不了解其原因是智力實際增長還是因為測量的原因所導致。

智商

智力等級

140以上

天才或近於天才

120-140

智力優異

110-120

智力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遲鈍偶為低能

70-80

乎遲鈍與低能之間(每可歸入低能)

70以下

確定為低能

 

 

現時學術通用的測試包括雷文氏漸進式矩陣(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史丹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dford Binet Intelligence Scale)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FI-2 Intelligenc Scale)及韋氏兒童智力量表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而香港一般常用的測試則為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根據一些非正式的估計,很多出名的科學家均屬資優(IQ>130)或特別資優類別(IQ>150),詳見下表:

 

名人

IQ

藝術家達文西

>200

科學家伽利略

>180

科學家牛頓

190

音樂家莫扎特

160

科學家愛因斯坦

160

微軟創辦人蓋茨

>160

科學家霍金

>140

 

然而,近年來全球學者對資優的定義已經有所改變,智商只是其中一種量度方法,並非唯一標準。根據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定義,可包括以下各種:

l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

l      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

l      有獨創性思考,能夠提出創新的意見

l      在繪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特具天份

l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在推動他人完成目標方面有極高能力

l      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方面有突出天份

 

根據中外很多資優教育學者的研究,資優學生具備以下一些主要特徵:

 

認知能力

情緒及社交

語言表達能力強

高度活躍:活力過人、感覺敏銳、情感執著

思路敏捷

積極樂觀

常識豐富

注重公平公正的處事原則

善於掌握抽象事物概念

做事熱心、責任感重

好奇心強並有持續探究的精神

好勝心強

創造力強、想像力豐富

喜歡結交較年長朋友

 

雖然資優的定義已經比起過去擴闊多了,但新聞傳媒的焦點往往卻在於智商較高的資優孩童身上,甚至比較幾多歲進入大學等。對於資優生的故事,大多令人羨慕且妒忌,且看一看身處不同地方的資優生故事吧。

 

13歲的智鋒跟一般少年無異,愛砌模型、玩氣槍,卻同時愛拆解計算機、製作小機械、研究兵馬俑    ……比同齡孩子多了旺盛的好奇心和超凡的學習與理解能力。

他不亢不卑說「小學時,我曾經問老師地球的直徑是多少,老師以為我在搞事,我只是想知道得更深入。」因為他學得比別人快、比別人深,問題便接踵而來幼稚園老師投訴他多說話、不聽教,要他戴面具罰;小學老師勸告智鋒媽媽不要跟他溫習,他已經全部學懂,再溫習只會提出更多深奧的問題挑戰老師;中學老師也認為他學習態度有問題。

令智鋒媽媽更擔心的是,兒子從入讀幼稚園起便經常出現咬食指甲、自己磨損膝蓋等焦慮不安的舉動,情緒也很容易波動。媽媽只好向社會福利署的社工求助,社工稱他很聰明,沒有學習或行為障礙,便不了了之,沒有進一步跟進。

直到小五選校,智鋒才在中文大學的資優評估中評定為資優生。那麼智鋒媽媽豈不是樂得忘形?「確定後我更頭痛,不懂如何教導他,學校即使理解也無法提供適當的指引和課程給他,不知道向誰求救。」

資優生的路好像十分難行,不過也有一些飛黃騰達的例子。 1975717,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南部阿德萊德一個香港移民家庭。陶家父母回憶說,陶哲軒是自己學會認字的。不到2歲時,陶哲軒就在看兒童劇《芝麻街》時自學了英文字母。父親發現,玩寫有字母和數字的積木時,陶哲軒會把積木塊按照字母順序和數字順序排列,而且不久後還能用數字作簡單的加減法。據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高德里稱,陶哲軒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數學天分,他兩歲就會加減法、7歲就學微積分、8歲開始念中學、12歲就在大學研究數學,16歲大學畢業。1986年、1987年和1988年,陶哲軒三次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年輕的參賽者,依次贏得銅牌、銀牌和金牌。他未到13歲就贏得金牌的紀錄至今沒有人能打破。

        陶哲軒於1992年至1996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並於21歲時獲得博士學位。年僅24歲時他就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數學教授。後來智商測試結果顯示陶哲軒智商高達220,他後來亦奪得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他的成就不單是因為他是資優兒童,也是因為他謙虛和靠他的努力得回來的。

 

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箇中有其道理,但也未必一定正確。12歲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的微軟資深副總裁張亞勤說:「做神童當然要IQ高,但要脫穎而出,EQ(情緒商數)其實更緊要。」他說一些同學IQ十分高,但自身的優越感卻太強,到社會工作時便覺得難以適應。故此,個人要成功,情緒發展及智力發展同樣重要。

 

想一想

l      你贊成讓沈詩鈞於9歲讀大學嗎?

l      你認為個人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天份還是努力?

 

有關資料

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8/26/content_5009768.htm

2.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8/28/content_5015292.htm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A%E5%95%86

4.      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

5.      明報21/8/2007

6.      明報10/9/2007